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2021-3-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painchina
培恩e学
学习锦囊
随时在培恩e学后台回复关键词
查找学习资料
培恩e学助力疼痛科学习
真正成为疼痛进阶超级利器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
临床研究现状(二)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骶髂关节疼痛的流行病学调查,我们仅能从一些已知的文献中做简单的推测。Magine和Planchon在61例腰椎融合术后出现持续性腰部疼痛的患者中发现,有14例患者的疼痛来源于骶髂关节。基于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病率为23%。DePalma等在对28例腰椎融合术后发生腰部疼痛的病例进行研究时发现,有12例(43%)患者的疼痛症状来自骶髂关节,且在这12例患者中有10例做了腰骶椎的融合。Liliang等研究了例腰椎融合术后出现慢性腰部疼痛的患者,通过骶髂关节疼痛激发试验,筛选出了52例试验阳性的患者,之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骶髂关节诊断性的注射实验,最后确诊21例(16%)患者患有骶髂关节疼痛。基于以上的报道,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应该在16%~43%。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
临床表现以往的研究并未发现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因而,要通过下肢疼痛的放射部位来区分骶髂关节疼痛和其他疾病十分困难。Slipman等研究了50例确诊为骶髂关节疼痛患者症状的特征,发现有94%的患者疼痛症状会放射至臀部,72%的患者会放射至腰部,50%的患者会放射至下肢,14%的患者会放射至腹股沟区域,此外还有6%和2%的患者疼痛放射至背部和腹部。Kurosawa等则认为,骶髂关节的疼痛主要来源于关节后方的韧带区域,且具体的症状与后方韧带结构受累的位置密切相关。而在Liliang等的研究中,有67%被诊断为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患者疼痛的部位与术前不同,这可能是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患者的共同特征。
体格检查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目前仍然十分困难。有数十种体格检查的方法可能有助于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包括Patrick试验、Yeoman试验、Gaenslen试验、Gillet试验、髋关节挤压试验、骶骨按压试验、髋过伸试验和抗阻力外展下肢试验。然而,这些疼痛激发试验往往对骶髂关节周围的各种复杂结构同时给予刺激,因而特异性差。诸如髂腰韧带或梨状肌都不能被排除是疼痛的潜在来源。且有研究已经证实并没有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可以帮助精确地诊断骶髂关节疼痛。Dreyfuss等发现有20%无症状骶髂关节退变的成年人在使用3种骶髂关节疼痛激发试验后会有阳性发现。Slipman等也报道了基于三项疼痛激发试验诊断出的骶髂关节疼痛阳性预测值为60%。而Broadhurst和Bond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骶髂关节疼痛激发试验诊断骶髂关节疼痛的敏感性为77%~87%。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特异性体格检查,但是联合使用三种及以上的体格检查方法可能会对诊断有所帮助。
影像学检查目前,尚无一种影像学检查可以稳定地识别出骶髂关节退变。骶髂关节X线片是常用的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但是它能够提供的信息较为有限。Jurik发现,单纯应用X线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低,甚至可能会延误骶髂关节炎的治疗。
CT平扫对骨质的改变更为敏感。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Elgafy等基于患者CT上的骨质硬化、磨损以及骶髂关节间隙变窄等阳性指标对患者进行了初步的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但经过骶髂关节阻滞试验验证后发现,基于C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只有58%和69%。MRI可以在CT图像出现改变之前检测到骨质的水肿,且MRI还可以检测到骶髂关节的滑膜炎以及关节外软组织的损伤,如韧带、肌腱、筋膜或其他慢性软组织损伤。有许多研究指出,短T1反转恢复成像(STIR)能够更好地显示早期的骨髓水肿,对诊断骶髂关节疼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如此,仍然有些学者认为MRI对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并没有帮助。
骨扫描也曾被应用于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有研究者发现在确诊骶髂关节综合征的患者中,骨扫描诊断的敏感性分别只有46.1%和12.9%,特异性分别为89.5%和%,因而骨扫描用作骶髂关节疼痛诊断的影像学检查可能并不合适。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有学者报道SPECT在骶髂关节病变的识别和定位方面比X线平片更加敏感。在近年的研究中,Cusi等联合运用SPECT和CT对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9%。Tofuku等的研究也发现,联合运用SPECT和CT不仅能诊断骶髂关节变性,而且混合图像上信号的强度与关节变性的程度有关,因而还可以用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年第27卷第4期
未完待续
疼痛资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