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致敬爱的曲老师
2018-5-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致敬爱的曲老师
每每在国内国外、院内院外行走,
最自豪的就是自己是运医人,
不是普通的运动医学,是真正的运动医学,
我们身上传承着曲老师的光芒。
即便是我延承的这几许光芒的碎片,
也足以让我自信地大声问:
“如果这是个运动员你该如何处理?”,
“如果这是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你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就好像当年曲老师问我那样!
一直对自己说我是运动医学最忠诚的战士,一直以来的坚守是希望做一个优秀的运动医学医生,一个好医生必定会有一种感召力量引导他热爱医疗,去坚持和奋进!
记得备战北北京奥运会前,有一段时间定期陪曲老师去国家体操队巡诊。正好有一个美国大学生在医学预科前到研究所参观,于是带上他一起去国家队体验一下运动医学。回程的路上,我们聊起他想从事医学事业的动力和进入医学院后的目标,然后就聊到师长对年青医生的引导作用。
曲老师说医院的优秀骨科先辈的感召下想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后来应国家的要求创建了运动医学。我们都希望那个美国学生能找到引领他的好老师。我暗自庆幸自己当年非常幸运,北医毕业就直接来到了运动医学科,找到了领航的灯塔,一直跟着曲老师学习和实践。
和以前所有进入运医的年青大夫一样,处理病房的日常工作外,每周一下午都要跟随曲老师看门诊,那是一种学习和历练。曲老师的门诊病历是一种艺术品,有详尽的病史记录,有查体内容的图解描述,还要专门记录运动水平和训练年限。
他的解剖和体检示意图是写意山水式的,线条简单但神韵十足,特别让我这种初学者艳羡。等到每周科室大查房时,曲老师还要专门检查每份病历的书写和手术记录,其中手术记录里的手术图更是检查的重点,每每都让我这种希望获得肯定的笨鸟痛苦不不堪。
一个简单的手术只要做一个小时,有时画图的时间比手术时间还长。照着解剖图谱画不下来,就照着自己的肢体轮廓画,做手部手术就画自己的手,做足踝手术就得脱了了袜子照着自己的脚丫子画了……
当时陪曲老师看门诊是不用帮他写病历的,所有的书写工作他都亲力亲为。查体时对每一个检查项目都会仔细讲解。如何查腰、查髋、查膝都会一一让我练习,如何查滑膜嵌入、如何查积液诱发他都会手把手示教。每次看门诊都这样不不停地锤炼,各种手法变成了肌肉记忆,再配合看他写的病历内容,慢慢把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和检查都刻在脑海里。
第一年结束,我开始了大外科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到骨科也需要陪上级医生看门诊,我幸运被安排跟随党耕町教授出诊。第一次格外紧张,因为骨科是需要住院医生写门诊病历的,怕跟不上党教授的节奏。于是就战战兢兢坐在桌边,他查一项就赶紧记录一项,等他查体结束病历书写基本完成。
正在暗自庆幸,他转过身来问我,“你就坐在那儿不动,知道我查的项目和结果吗?”。当时脸一红,整个人都木了,只好把曲老师抬出来挡枪,说我是从运医轮转过来的新人,陪曲老师看了一年多门诊了,查体基本熟悉,怕写字慢跟不上节奏,所以赶紧记录。党教授看看我写的病史内容和查体结果,认可了!还笑了一下说,“曲大夫把你培训得不错,但一定要在检查床边认真看完查体再记录”……
照片里的曲老师、我、山西进修大夫苏巍清晰自然
应该是我们科宋卫民老师的作品
曲老师早年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伤救护,对骨科、神经外科、创伤、烧伤、普外等各个学科都有深厚的临床经验,英文好、爱读书,医学知识广博。但他仍然不停地学习,书本和中外文期刊堆满了他的办公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像年轻人一样乐于接受新事物。慢慢有了电脑、有个数码产品,原来的好多资料料的存储方式都要改了,他都自己上手、亲力亲为。
原来的大本大本的幻灯片失去了用武之地,他自己学习Offices使用,文字自己录入,照片扫描成电子版,一个老人家没日没夜做PPT的精神挺让我动容的。我们两个是科里最早有数码相机的一拨,Olympus的,年。我的那台是去新加坡学习时买的,还附赠了2张存储卡,回国后送了他一张。
还记得他拿到那张8M的存储卡都特别开心,说比他那张1M的可以多存好多资料料。那时候的曲老师来病房查房时会把数码相机别在腰带上,在病人床边随时拿出来把感兴趣的内容照下来。
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病例资料都是这样来自于不断的积累,优秀的医生更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去进一步总结归纳。曲老师有很多卡片、很多幻灯片。他总是说好文章好幻灯不是一天得来的,每天记录一点资料,天长日久把它们总结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他会讲卡片归档式的方法就不不错嘛,日积月累,最后把这一类的卡片放在一起就是一个病例类型的总结;幻灯片也是这样慢慢添加出来的,隔三岔五领悟到一点就做一张放在分类好的夹子里,积累多了就是有自己特色的讲课内容。
现在我也照着他说的那样慢慢积累知识和资料,一点点总结和归纳,看着自己Keynote里一个个分门别类的幻灯片目录就像看到了曲老师当年的那些幻灯册子一样!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电子幻灯库,还想弄个关联的电子卡片库,还想把这些东西给曲老师看一下……
我们运动医学有一本红宝书,《实用运动医学》,精装本,其实已是第三版了了,因为封皮是红的,而且是当时运动医学唯一的中文工具书,天天看天天用,我们几个年轻人就私下里叫它红宝书。当时我进入科室时这本书是第二版,白色封皮的,简装本,示教室里公用的那本都快被各位前辈翻烂了,因为每年专业考试的题目都从书里里出,所以通读了好多遍。
等出第三版时,幸运赶上自己也要编写一部分内容。第一次接到写书的任务,自然就更上心了,经常拿着有疑惑的内容去找曲老师。记得尤其是在踝关节骨折分型章节疑问最大,越看越琢磨越不理解,于是带着几本中文书和英文书去找曲老师探讨。
在看过这几本书上的描述差异,经历了我们两个讨论、争执的纠结后,曲老师很坦诚地说,其实关于这个他也不完全理理解,他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最早引进这种分型的国内骨科宗师,但他们也说是照猫画虎从国外抄来的……所以他半开玩笑地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实用运动医学》里要尽量多写自己的真实经验,一定要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都要自己归纳总结并结合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实际操作写出来,可信度就要好多了。
曲老师一直希望并大力支持把我们研究所近年来总结的新内容再加到红宝书里里去,我们后继者确实应该尽心力结合以前老前辈们实用、精干的文字再配上现在的MR、CT、超声各种影像资料及新的手术方法,延续并充实红宝书,能让国内更多年轻医生更容易去学习运动医学的精髓。
曲老师有句话很经典,“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我们的老师”。以前管病房时有个国
家体操队的运动员因为肘关节骨折住院,我认真写好病历、准备好资料,在上级大夫指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图也画的不错,就等大查房时曲老师检查。
本来满心希望是被表扬一下,结果是一通批评。
“一个国家队运动员身上最少有两至三处伤!
体操运动员?
腰椎检查了吗,有峽不连吗?
大胯检查了吗,股骨头骨骺损伤有吗?
跟腱检查了吗?”……
“他是怎么克服这些伤病保持正常训练的?……”
这些同样也是运动医学医生需要注重的细节,各个体育项目有什么特异损伤?各个不同位置的同一项目运动员损伤有什么差别?
同一位置的男女运动员损伤有什么差别?……
以后的我更认真,更注意,还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买了本《奥林匹克体育项目大词典》学习,并主动去下到运动队学习。他说过:“一个运动医学医生不喜欢体育、不熟悉体育项目,就
不能和教练员、运动员交流,怎么会成为一个好的运动医学医生?!”
曲老师83岁时书写的门诊病历
曲老师83岁时书写的门诊病历
对我来说曲老师是高山仰止的感觉,他以前教我的一些东西,虽然当时没有用上,但多年后突然间闪出来也会帮我解决问题。我这一代医生没有经历过多少结核病例,他总会讲膝关节结核性滑膜炎的查体手感是揉面感,切开后里面会流出白瓜子样的东西……
20年过去了,这些话还在脑子里,但没见过类似病例。有一天一个外地会诊病
例的MR拿到眼前,看着关节影像里像瓜子形态的异常信号想起了曲老师以前讲的话,妥妥地交代病情,抗结核药物先期准备,关节镜手术清理,里面果然是一片白瓜子样的纤维素凝结块,滑膜病理确诊结核。
每次门诊,我早早就到诊室准备的习惯,还是在陪曲老师看门诊时养成的。第一二次我都是一点半准时到诊室,可每次他都已经开始看病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说病人出门在外挂号看病很不容易,不能让他们久等,而且早点开始病人会有一种宽慰感。
以后我每次提前15分钟到,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等曲老师来。他看病极为认真仔细,问病史、查体、诊断、讲解都一丝不苟,尤其是每个病人都画图讲解。曾经有一个我的朋友挂了曲老师的号看腰伤,但仍然不放心,托我给曲老师打个招呼要请关照一下,我笑笑说:“用不着,看过你就知道了!”。等门诊结束我问他找曲老师的看病感受,他说:“真实受教了,老先生画着图给我讲了堂课呀!”。
曲老师的谦逊学风更是对病人的最大关爱!他说的向教练员学习、向运动员学习、向同行学习不是空话,我们红宝书里记录的肘关节损伤固定方式是从体操队学来的,椎板骨折后的腰背肌训练方法是从羽毛球队学来的,网球腿的治疗方式是从跳远运动员处学来的,跟腱支持带的使用是从京剧武生绑腿和八路军绑腿方式上演化来的……
连我们科的那几种神药“创伤止痛乳”、“新伤药”、“清化止痛散”是老一辈医生们从民间中医处学来的古方改进的。这些都是背后的工作,但当着病人的面说下面这些话时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自信,“你的片子我看得不太明确,我下楼到放射科找专家问一下再回来和你讲”,“你这种伤应该手术治疗效果,我隔壁诊室的专家做这个手术很好,我带你过去他那儿再看一下,让他尽快帮你安排手术”。
这些话从他这样的学术泰斗、大学校长嘴巴里说出来,不要说病人觉得震撼,连我在边上都有点感动得发懵了。就是这样的谦虚和高尚才让曲老师成为了我们后辈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引领者,正是这样的虚怀才能一直推动我们运动医学的发展。
运动医学是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刚毕业进入科里时不光是工作学习有人指导,生活方面也有师长关心。他们会嘱咐我要吃好早饭,甚至如何煮鸡蛋、热牛奶都会教。但他们在提到曲老师时总会说他以前很严厉,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要求也严格。
但我作为一个后辈来到科室时,曲老师让我体会到的都是师长的关怀。叮嘱要运动、要健身,要专门为从事骨科和运动医学练手劲,要认真写病历,要注重病人敷料和石膏的管理。那时候的我也确实是个好孩子,病例书写认真,每晚下班前会再检查一次;每天早早到病房,把每个病人的敷料包扎和石膏绷带再重新整理一下。
9月正式入职,也就陪曲老师看了十几次门诊,等到元旦前挂号费曲老师专家号的提成发下来了,他要给我元,我又感动又羞愧,坚决不要。我对曲老师说我告诉他一个难堪的秘密,他能原谅我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
年北京亚运会前曲老师获得了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金质奖章(一年仅授予一名运动医学医生),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他颁奖。我家里的亲戚从事体育外事工作,给了我一本报道颁奖的国际奥委会刊物和几张曲老师获奖的照片,让转交给曲老师。
从大二一直拖到毕业进入运医工作,我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样一个有名的人物,去把这份迟到一点的纪念交给他。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他并把杂志和照片交给他时,我讲了作为一个来自乡镇没见过世面的普通学生对校长的敬畏之心让我很害怕去完成这个任务,他笑着骂道:“你这个傻孩子!那进科几个月了,又跟了这么多次门诊,还是不敢?!”
曲老师不仅仅是对我这样的科里自己的医生言传身教、关怀备至,对外面来进修的大夫或学员也一视同仁。多年前在这儿的几个运动队的队医都养成习惯了,陪队员来科里就诊时把白大衣带上。办事之余到曲老师的诊室里去站一会儿,再回回炉学习一下,陪老先生聊几句也好!连“曲爷”这个名号也是他们几个当时开始叫起来的,曲老师一开始反对,但叫着叫着也就答应了。
不仅是我们这些门人弟子尊敬曲老师,病人个个都会敬仰这样的医者。多年后
我有了自己的专家门诊,按习惯还是早早出发去看病人。在旧门诊楼一层楼梯转角准备上运医二楼楼梯时,看到几个乒乓球队的人来看曲老师,当时的主教练蔡振华(他也曾是我们的住院手术病人)对搬着矿泉水箱子的队员刘国梁说:“把水给我吧,我自己给曲大夫搬上去。”运医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3月6日我手机里朋友圈中不仅三院里的同事在缅怀曲老师,其他各处的医生、队医、康复师、学生、病人、病人家属都在转发各种纪念文章追忆他老人家。我心中有沉痛,但也有宽慰,曲老师要看到自己开创的中国运动医学有这么多人参与和受益也一定会欣慰不已。
曾经在医疗环境不好时问过曲老师,他怎么看那么多优秀学医院和科室?也曾在曲老师认真教完不相干的院外人士后问他,这么认真无私地把一切都传授给外人会不会影响自己科室的成长?
他总是说,
只要他们以后还记得在运动医学学习过这一点就够了!
我们以后必定会坚持像曲老师那样尽所学所会为病人服务,把所学所会传授给更多的医生,让曲老师开创的运动医学更为发扬光大,让我们身上传承下来的运医光芒去进一步传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印钰
------End------
如果喜欢,欢迎您转发给更多人。
借此视作对曲老师的缅怀,及对曲老师开创的运动医学另一种方式的传承!
如果转载,请务必联系后台小编,获取授权后才可以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治疗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