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七旬婆婆遭虫咬去世,杀人蜱咸宁
2016-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我70多岁的母亲被蜱(pí)虫叮咬去世了,弟弟回家奔丧也被咬了……”7月17日晚上,黄陂区横店镇红星村下罗湾村民罗明建拨通新闻热线爆料。
18日上午,记者赶到下罗湾。村民反映,今年3—5月,还有两位老人突然不明原因死亡,怀疑和蜱虫有关。随后记医院医院,证实罗明建的母亲张冬连死于“蜱虫症”。
医院感染科了解到,今年该院累计收治十几名蜱虫症患者,包括张冬连在内,两人救治无效死亡。
蜱虫叮咬
「竟致七旬老人丧命」
▼
上周,记者跟随爆料人罗明建来到黄陂区横店镇红星村下罗湾。
罗明建说,他家兄妹四个,都在城区工作和生活,父母住在乡下。
7月5日,罗明建76岁的母亲张冬连发起低烧,住在汉口徐州新村的大姐把母亲接到武汉,医院打了一针。接下来两天,老人精神很差,粒米未进。
8日,老人持续低烧、呕吐、腹泻,医院,做血常规发现血小板、白细胞等多项指标异常,怀疑是血液方面的疾病。患者一入院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10日,血液科医生给张冬连做了骨髓穿刺,排除了可能性最大的淋巴瘤和白血病。医生继续追问,患者是不是被毒虫咬过?当时张冬连尚有意识,回忆说半个月前曾被蜱虫叮到脖子,当时她拍了一下,不知道有没有拍掉。
罗明建看了一下母亲左颈,已不见蜱虫踪影,但留下了一个芝麻大的红点。血液科医生初步诊断为“蜱虫病”,建议患者转到感染科治疗。12日,四兄妹将母医院感染科,没想到次日老人的情况便急转直下,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医生交待家属准备后事。
7月13日下午,罗明建将母亲接回黄陂老家。“她一直低声呻吟,听到亲人呼唤勉强睁了一下眼睛,熬到转钟时人就不行了”。
在罗明建家里,医院医院出具的出院诊断,证实张冬连病因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俗称“蜱虫病”。
村里多人
「被蜱虫咬伤」
▼
红星村共多户2人。村委会副主任杨三五说,今年红星村接连有五六个人被蜱虫咬伤。
杨友兰是张冬连的弟媳妇。7月11日深夜,她在睡梦中痒醒,摸黑从脚趾缝里抠下一块东西,开灯一看,是个芝麻粒大小的蜱虫。张冬连去世后,医院查了血常规,看到指标正常才放心。
▲杨友兰被咬处一周后还在脱皮
7月16日晚,罗明建的幺弟罗小建办完丧事回家洗澡,瞥见左大腿不知何时冒出一颗绿豆大的黑痣。他捏住“黑痣”拔了下来,对照网上图片发现是蜱虫,惊出一头冷汗。
“杀人蜱”
「疑为长角血蜱」
▼
▲记者带着它来到武汉市疾控中心,经专家鉴别为长角血蜱
从罗小建身上捉到的蜱虫,和致其母亲死亡的蜱虫,很可能是同一类型。这只蜱虫被罗明建小心保存在一次性水杯里,记者带着它来到武汉市疾控中心,经专家鉴别为长角血蜱。
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主任田俊华介绍,湖北省目前共发现22个蜱虫品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和丘陵地带,包括幕阜山脉的咸宁、黄石、阳新、大冶,和大别山脉的黄陂、新洲、黄冈、随州、孝感、大悟。
田俊华说,蜱虫携带的病毒分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类,新型布尼亚病毒是高致病性病毒的一种,本土化的名称叫淮阳山病毒,长角血蜱是其主要携带者,病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血及多脏器功能损害,临床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但专家强调,像长角血蜱这样携带高致病性病毒的蜱虫所占比例极小。
医院感染科主任揭盛华说,蜱虫活跃期为4—10月份,由此引起的发热及多器官衰竭症状,死亡率高达20—30%。今年截至目前,该院陆续收治多名重症蜱虫病患者,武汉地区的患者主要来自黄陂、新洲一带。医院感染科则陆续收治十几名患者,包括张冬连老人在内,两名患者救治无效死亡。
留心身上
「新长出的“黑痣”」
▼
得知下罗湾频频出现蜱虫叮咬事件,黄陂区疾控工作人员携带菊酯类杀虫剂,到村民家中进行消杀防疫。记者在罗明建家中看到,院子里开辟菜园种满了蔬菜,地面上有多处污水,卫生环境欠佳。
“蜱虫喜欢待在皮肤柔软隐蔽的地方。”田俊华说,人体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最容易中招,要留心这些地方莫名长出的“黑痣”。蜱虫会将口器埋在皮肤内吸血,并释放一种麻醉物质,因此被蜱虫叮咬时,人往往感觉不到,待蜱虫吸饱喝足后,被咬的部位红肿充血,才会被察觉。
名人也未能幸免去年7月,摇滚天后艾薇儿现身《早安美国》,首次面对镜头谈自己因被蜱虫叮咬后患的莱姆病并崩溃大哭。
“我已经好多了,我会努力争取获得完全康复”。她在采访中说,现在疗程已经过半,为了获得今天的康复,从去年10月份确诊后她已经在病床上呆了5个月。今年4月份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她曾经介绍说,为了获得诊断她整整在不同的医学专家中穿梭了8个月。从年夏天开始,她感觉到不明原因的疲劳、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为此艾薇儿开始找医学专家就诊,但没有人能帮助她。甚至有专家说她疯了,她根本没有病。
“我简直不敢相信被虫子咬能让我患上如此严重的疾病”,艾薇儿说道,她认为她在去年春天的时候被虫子咬了一口,“这让我足足在床上躺了5个月”。“我感觉我自己无法呼吸,我不能讲话,不能移动,我感觉我就要死了”,艾薇儿说道,“实际上,可能有一整个星期我都没有洗澡,因为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办法站起来,这种生活糟透了”。
仅仅确诊就用了整整8个月,而卧床治疗5个月却仅仅是疗程的一半——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还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独无有偶,超模Gigi的妹妹Bella(右)也被莱姆病纠缠多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马术运动生涯,直到现在还在与莱姆病抗争,被切除扁桃体。
莱姆病(LymeDisease)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北美和英国是莱姆病的高发区,中国国内自年后也有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
初期的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据报道疫区室外工作人员劳动一天后有40%被蜱叮咬史,或可从其皮肤、衣服等处找到蜱。室外消遣活动如野餐、烧烤、狩猎、垂钓和旅游等均可增加感染莱姆病的危险性。
这就是蜱,一定要认识它!
5月之后是蜱虫活跃期,提醒:别长时间坐卧草地,被蜱虫叮咬,千万千万不要强行拔除,如果有残留部分留在皮肤里,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尤其是小朋友在户外草地上玩耍后,一定要好好检查身上是否有蜱虫。蜱虫个头非常小,有时甚至会被当成是不起眼的痣,一旦发现,务必及时就医!
蜱虫病可防可控,怕的是延误治疗。揭盛华说,蜱虫出没于草地、树林地带。市民去这些地方最好穿小脚裤,扎紧衣服的领口、袖口、裤口,还可以在裸露的皮肤处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避蚊酮、挥发油等,以防蜱虫叮咬。
“发现被蜱虫叮咬,过去建议用酒精、风油精、红花油涂抹在它身上,或用烟头灼烫,促使其自行松口。实验证实,这种方法只能使其麻痹或死亡,并不能促使蜱虫脱落。”田俊华说,更有效的方法是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身体将其小心剥离,避免强行扯断后其体液污染伤口。“蜱虫病”潜伏期通常为1—2周,最长可达一个月,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科就诊,并主动告知病史。
莱姆病症状第一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结可肿大。(第一期发现后还可以治疗,但因为病症和被蚊虫叮咬以及普通流感相似,常被忽略。如果在野外活动过又出现上述症状的,务必务必留个心眼!)
第二期:发病后数周或数月,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第三期:感染后数周至2年内,约80%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关节炎或慢性侵袭性滑膜炎。以膝、肘、髋等大关节多发,小关节周围组织亦可受累。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常反复发作。
夏季活动,记住这几点个人有效防护可明显减低感染病原体和发病的机会
1最好远离有蜱栖息的地区(如有蜱隐匿的灌木丛)。应穿上浅色、防护性衣物,如长裤、长袖上衣、长筒袜子等,同时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颈部围上白毛巾。2途中经常检查衣服和体表,若发现被蜱虫叮咬,立即小心拔掉,切勿强行拔出和压碎虫体,以免病原体经皮肤深入体内。3回到室内须尽快沐浴冲洗。而从蜱虫出没地区返回后,要全身检查身体各部位有无被蜱虫植入或咬伤,对儿童应进行腋窝、口周、脐、腹股沟区、膝盖后面、腰周围的仔细观察以及头发上有无蜱虫。4对户外用过的衣物、包裹,使用高温烘干处理1小时,以去除残留的蜱虫。如果发生被蜱叮咬或有过疫区暴露3-32天后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或丘疹,医院就诊,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来源:综合武汉晚报
拉萨阿里旅游联合推介会亮相北京旅博会拉萨阿里旅游联合推介会亮相北京旅博会